通常認為越聰明越好,不過一項對魚類的研究結(jié)果顯示,動物雖然可能通過增大腦容量而變得更聰明,但有可能付出繁殖能力削弱的代價,因此總體上看變聰明是否能增強生存能力還得視情況而定。
奧地利生物學家亞歷山大·克特爾沙爾和同行在新一期《當代生物學》雜志上報告說,他們對孔雀魚進行了人工篩選實驗,將腦容量相對身體較大和較小的魚分開飼養(yǎng)。兩代之后,二者之間的腦容量之差已經(jīng)達到9%。智力測試顯示,腦容量大的雌性孔雀魚確實比腦容量小的雌性孔雀魚更聰明,但在雄性孔雀魚中沒有發(fā)現(xiàn)這種智力差異。
與此同時,研究人員發(fā)現(xiàn)腦容量增大也是有代價的。無論是雌性還是雄性孔雀魚,“大頭”的腸道都相對較小,繁殖能力也相對較弱,腦容量大的孔雀魚生育的后代數(shù)量比腦容量小的孔雀魚少約五分之一。
研究人員指出,大腦是動物身體中消耗能量zui大的器官,要通過增加腦容量來變得聰明,就會要其他一些器官付出代價。在長時間的進化過程中,正是這種“成本”限制了動物大腦容量的增長。相關(guān)理論在猴子身上也得到了印證,它們的大腦和腸道發(fā)育也“互為代價”。
總體而言,孔雀魚變“聰明”是否能增加生存能力還要看環(huán)境。